意大利面食

意大利面食(1) - 皮查饼
欧洲面点面食主要两大类,面包(有各种各样的)做主食,蛋糕饼干甜点佐午茶。
这两类主流面食之外,意大利有一大堆面食很特别,有点儿外来文化的痕迹。我怀疑好多是当初从东方从中国弄来的。
意大利靠东方靠中国比其它欧洲国家都近。应该是地缘的关系,历史学家告诉我们,中国古代就知道它,叫它大秦,而对再往西的其它欧洲国家就没给过名字。这说明古时候这两边肯定有人互相串过。这当然是类似马可波罗那么一帮人。
意大利的面食夹在东西方菜式的中间,影影绰绰带一种变形和衔接过渡的痕迹。
比如意大利的Pizza,中文称皮查饼的。我相信是当初马可波罗们在中国吃馅儿饼,觉得好吃得不得了。回来后馋,想吃得要命。但他只记得有面饼,还有馅儿。那馅儿可以是蔬菜,可以是肉末。至于馅儿和饼什么关系,他记不起来了(当初也没留神看是怎么做的)。跟厨子说不清楚。
厨子就照他说的意思,学着弄些馅儿出来。做馅带了欧洲人的创意:擦一堆奶酪末子,萨拉米香肠切片,其它的东西,什么蘑菇火腿西红柿,有什么抓什么。都统统切块。统统堆到饼上。这当然不能两面翻烙油煎,只会拿去烤(欧洲人只认烤炉),于是就做出Pizza来了。
两千年前后我在北京见到Pizza。那时它刚进中国。
小年青跑来对我说:你吃过皮查饼吗?
我说:那不就是馅饼把馅儿摊在外面吗?
小年青说老土吧你:“那玩艺儿比咱们馅儿饼高级。上皮查店跟去馅儿饼摊,两个档次耶。”
意大利面食(2) - 馅儿饼
意大利人好像还是想着馅儿饼。觉得Pizza哪儿不像。于是就有变种。用长方的或椭圆的瓷盆,放一层稀面,放一层馅。再放一层稀面,一层馅。弄这么好几层。放烤炉里烤,他们就是没有用平锅放油烙饼翻饼煎饼的意识。只想到烤。馅儿又是奶酪,番茄酱,肉馅,菜的火腿的肠儿的丁儿。馅儿弄得稀糊,带着汁水。烤出来时是许多层儿的一滩,可以叫多层馅儿饼的东西。没法用手把它从盆儿里拿出来,得用刀切,用叉子连叉带舀,才能弄起一块来。给起了名叫Lasagne,读成“拉撒泥”。这东西,咳呀,洋人说:好吃。
要么是“卡内罗泥”(Cannelloni),把面弄得干一点儿,仍旧一层馅儿一层面。然后卷成卷儿,也是烤。
意大利面食(3) - 通心粉
欧洲好像就意大利菜系有面条,Spaghetti,也就是我们译成“通心粉”的那东西。Spaghetti这词儿大名鼎鼎,欧洲北美人人皆知。我跑到云南丽江,看到小饭铺门外大菜牌上赫然外文大字“Spaghetti Bolognese”,觉得中国真是融入世界了。
Bolognese(“波萝乃兹”)是种浓汁浇头,用肉馅洋葱番茄酱搅合了奶酪熬出来。红通通地拿来拌在面上。奶酪必得是“帕米赞”(Parmesan)奶酪。我觉得Parmesan微微带一种特殊的臭味。德国人严肃地纠正我:特殊的香味!然后认真告诉说:意大利人的奶酪都不太臭,臭奶酪都是瑞士人的。我想不来瑞士那么清澈的风景,怎么能吃臭东西。
本来是面条,意大利人把Spaghetti不老老实实做成面条,给改成短管子棍儿,螺丝棍儿,圆环圈儿,曲棍条儿等各种花样子(想到东方面片面鱼儿什么的)。一种通心粉,做成个小蝴蝶领结的样子,就认为有了名堂。他们管这种小东西叫“马卡若泥”(Macaroni)。
我觉得这是欧洲厨房的毛病,重式样甚于重味道。用一样品质的面粉,花心思搞那么多不同的形状样子,只是好看,对面是否好吃没什么影响。这真有点矫情。Macaroni这个词儿,英文除了通心粉的意思外,还当花花公子讲,是华而不实的意思。这倒是很确切。
国人烧面,把功夫放在卤上,汤上,浇头上,看重的是味道好。目的明确实际,不来虚的。显然高明,懂什么是真享受。
我后来搞清楚了。Spaghetti指的是实心细面条。Macaroni指的是通心的,做成了花头的面。
意大利面食(4) - 饺子
欧洲缺失一大类把馅儿包进面里去,做好后拿去蒸,拿去烙或拿去油煎的东西。这是包子,蒸饺,烧卖,煎饺,锅贴,和前面说过的馅饼一大类面点。
这类面点广东人叫“Dim Sum”(点心)。他们坐在茶楼里吃,叫“Yum Cha”(呷茶)。在香港在澳门,来不来就“Let's go to Yum Cha”。广东人最先跑到了海外,就把“Dim Sum”这词儿教给了洋人。这词儿进了英文,不得了,响遍欧洲北美。北方国人跑到海外,碰到洋人夸中国饭好吃,说:最喜欢吃中国的“Dim Sum”。于是一头雾水,不知所指何物。叉烧包小笼包烧卖虾饺这些Dim Sum,让洋人人人爱得死去活来。我奇怪他们菜谱里怎么会没有它们的变形变种。
把馅儿包进面去,放水里煮,是饺子。这是个例外,意大利有它的变形。一种叫做“托特里泥”(Tortellini)。你把中国的饺子捏好了,两个角儿弯过来,对着按到一起,就有点儿像它了。只不过Tortellini的个儿比中国的饺子小,边儿是呈花状的。还有一种,“拉维熬泥”(Ravioli),比Tortellini的个儿小,扁扁的小方形。馅儿是碎碎的菜泥之类。德国也有学的,叫Maultasche,读成“猫儿榻舍”,样子也是扁方,花边,个儿稍大一点儿。
这些洋饺子都不是包出来的。洋人不会包。他们弄块面,桌上擀成一大片。上面整齐地隔一定距离扣一勺子馅儿。再照样弄一大片面皮,盖在上面。沿馅儿四周把面皮压紧。用刀,带花儿的,又在搞形式,横平竖直地切成小方块。每个方块里鼓鼓的有馅子。放水里煮。吃的时候浇橄榄油,或拌上汁儿,或搞成汤。
我各种都尝过。都不以为好吃。皮子口感不好,馅子寡味,不香。他们的皮子里面有发酵粉。水里煮发面,最后到嘴里会是一滩泥,一点嚼头也没有。好吃的饺子,搅肉馅儿要吃水吃好汤,拌菜馅要焯水挤水。洋人没这概念。在拌馅上走他们那一套路数,比如又要往里面放奶酪了。
唉,算了。吃来吃去,面食是中国的最好吃。
06.2006. Berlin
 
 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