勃兰登堡门坐西朝东。门上的女神站在铜马车上,展着双翼。
一条宽宽的大街东西向,穿过勃兰登堡门。街在门的东边,是著名的菩提树下大街。在门的西边,这条街改名叫6月17日大街。
埃伯尔特大街(Ebertstrasse)在门的西边与6月17日大街相交,横亘在门前。
我站在埃伯尔特大街旁,看勃兰登堡门。那是都市中心的繁华地,车马稠密,游人熙熙攘攘。
紧挨着闹市,埃伯尔特大街的另一侧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。
居然是一大片的森林。
有曲径可以通幽,
有浓荫可以避日。
林木深深,芳草萋萋,延绵了十数里。到处听到悦耳的鸟鸣,隔绝了尘世的喧嚣。
那是真正的乡野,没有人工的城市的工业的现代的破坏。森林大到可以在里面迷路。你从都市人世俗的吵闹中,一步横跨,就回归到安详若水的大自然里面。心情是绿色的,感觉变得纯净。这令人愉快的转换,是柏林的情景迷人之处。
它的斜对面,是那座勃兰登堡门。
走近勃兰登堡门,仰头望到门顶的胜利女神。她高立车上,面向东方,不睬俗尘。铜马车带着的悠悠的青色。
这勃兰登堡门让我迷惑不解。
门的前后正面外廓,都竖一排多立克式的神庙廊柱。廊柱粗大,疏棱,浑厚的青灰色,柱础柱顶无饰,有一种男性雄壮的高贵与力量,那是古希腊男神庙的风格。
每对廊柱间夹着的侧墙却是乳白色的,感到还微微带了些嫩黄。墙上嵌了精致的雕刻。这会让你想到古希腊的女神庙,你感受到一种女性典雅的纤细和柔美。
勃兰登堡门将这两种神韵集于一身。阳刚阴柔,相拥而立。男女神庙结成了一体,拥抱得和谐优美。
晴朗吉祥的下午。我站这门前,久久望着它,不知为什么会感觉奇怪。温热的阳光,光线惚恍。荒诞地觉得是读了这门无声的句子,含的是一句阴阳相交的隐语。这感觉怪异。我愣在那里,会是这样的吗?我左右看看,愈发觉得那暗喻明显。怎么会有这种暗合呢?这种象徽应该更近于东方。在远古在东方,这类隐喻含一种乾坤交泰天地合一的无上寓意。用于社庙稷坛会是至高的符号。
是德国人凭了直觉的巧合?当初那位大师申克尔怎么弄出来这个设计创意的呢?
抬头更望上去。高天上祥云五彩,行色匆匆。我感到一种谜一样的神秘。
德国人肯定不这么想他们的这座门。
是唉,世上许多事情玄机高妙,非我辈能参。我告诉自己说:这门造得有些个意思。
在北京,跟个老北京街坊说这座门。“照您这(读“zhei”)感觉,我看哪,”北京人笑着,结论下得简单干脆:“要不,是您老儿这想法邪门儿。要不,是这事儿邪门儿。”
12.2006. Berlin
没有评论: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