菩提树下大街

你应该在午茶后的下午穿过勃兰登堡门,沿菩提树下大街向东走。那时的太阳在你身后,不会刺眼。你迎面遇到一片明亮的古典式皇家建筑,阳光里荡漾着高贵的气派。
勃兰登堡门是柏林第一个古典式建筑。它用希腊神庙的廊柱和门楣做外廓面,要的是庄严和气势。
沿着菩提树下大街,从洪堡大学,经宫殿桥,直到柏林大教堂,在施普丽河畔,是连成串的古典主义建筑。它们现在是画廊,教堂,图书馆,歌剧院和博物馆群。
这些古典建筑要么是希腊式,要么是罗马式,都带了浪漫主义的变化。
希腊式的建筑摹仿各种神庙神殿。正面是没有柱头装饰的多利克廊柱(doric)或者是带了涡卷的爱奥尼廊柱(ionic)。建筑简简单单的,很朴素,但是大气。

老博物馆:希腊神庙式廊柱
罗马式的建筑装饰了许多浮雕圆雕,廊柱也有用克林斯式的(corinthian),柱头有漂亮的卷涡花卉草穗。建筑上的圆雕有米开朗哲罗之风。有些雕像很出名,比如历史博物馆的21尊战死士兵像,施普丽河宫殿桥的8个人神双人雕像组。见书上说,那几位雕塑大师是米氏同期人物,且与米氏颇有私交。
这里是柏林施普丽河畔的雅典和罗马。

罗马式建筑,带了巴洛克风:柏林大教堂,辉煌地面对夕阳
这组建筑群高潮迭起,一路下来,到柏林大教堂,尽显华丽,是乐章的辉煌处。大教堂遵罗马建筑的路子,带的巴洛克风,用圆雕,用双柱,用扁圆柱扁方柱,边门柱顶着山花,正面门圆拱高大,外进里出,层次丰富,富丽堂皇,但不失大气。柏林巴洛克式儿的建筑,都带了种大气。菩提树下大街南边宪兵市场上的法国教堂就是巴洛克式的,漂亮,而且气派。
我到柏林的时候,柏林墙还没有倒。这一片建筑都是战前的建筑。那些建筑物的墙面,廊柱,雕像上,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弹孔,这是二战的遗迹。

希腊式回廊:被打得弹痕累累
当年苏军攻占柏林,双方交战火力如此猛烈,令人怵目惊心。看着这些弹孔,仿佛能听到当年那密集的枪声。几十年过去,东德政府也没有想到(或者是没钱?)去修复它们。这使我有幸,感受和见证到当年人类残杀战斗的惨烈。
苏军在二战中攻克了柏林,占据了柏林这些最繁华的中心。尔后这块地方归了东柏林。来得晚的盟军,委屈地弄到了柏林西边郊区乡下的地盘。那里有连成大片的森林,有湖泊成串的万泽湖水域(Wannsee)。多年之后,西边形成了多片繁华的市区。傍晚霞光初上时,霓虹灯与落霞齐飞。街道上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珠光宝气。
东边在落日的时分,显了相对的冷清。街道上人迹稀少。偶尔跑过几辆纸皮壳子的特拉班特(Trabant)牌汽车,两冲程的汽缸硬邦邦地敲打得山响,车尾费力地放出一团团废气。只有那些高大的古建筑迎着夕阳,映了金红的霞光,威严地静立着,显示着昔日的辉煌,让你生了怀旧的感慨。
而今,倒塌了柏林墙的柏林,东西合成了一体。原来立着柏林墙的地方,冒出来的是大片的摩登建筑,它们联成了摩登的商区。柏林已经没有了弹孔,不见了特拉班特牌汽车。
时光是潮水,没有表情地淹没了那些逝去的时代。那些时代都消失得飞快,你还没留神,它们就几乎完全没了痕迹。
洪堡大学门前的倍倍尔广场,那是当年纳粹青年焚书的地方。焚书之时,烈焰腾空,欢声动地。纳粹青年戴了红袖标,个个意气风发斗志昂扬。
在焚书的地点,地面上嵌着一大块方玻璃。透过玻璃看到下面是间地下室,里面是一排排空空的书架,上面没有一本书。旁边的一块铁牌镌刻了海涅的句子:
这只是个序曲 / 在人们焚烧书籍的地方 / 人最终焚烧了人类自己
冬天我们经过那里,看到在焚书地的旁边搭了个溜冰场。一群溜冰的红男绿女,有人在散步。一个卖咖喱香肠的小摊,旁边悠闲地卧了条狗,狗的眼睛很和善。纳粹青年没了踪影。
历史就是这么走在路上,并不停留。菩提树下大街让我看到它的脚印。许多时代喧嚣一时,但它们都要被翻过页去的。
06.2006. Berlin
 
 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