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克明《听见古代》- 书评

听见祖先的声音
陕北这块特殊的土地,是古代风俗文化的沉积层。山沟沟里那些贫穷的山村儿,都远离通衢大道,地界偏僻闭塞,如水之不流,寡于新风新事,惰于与外界的交流。正因为如此,恪守的传统和习俗反而不容易产生变异或消亡,许多古老久远的人文物事就沉淀了下来。
陕北方言里的古语古词,就出自这块古风犹存之地。这是一种口头承传的文物,是一种有别于“硬”文物的“软”文物,其独特的价值,值得学界研究。
王克明30多年前曾和我一起在陕北。我知道他一直在做着关于陕北方言的研究,但看到他的新书《听见古代》时还是很惊讶,没想到竟然是一本70万字的大部头!
这是一部角度独特的方言词书。书里细细叙述了陕西方言里古词的源头和来历,给出了它们存活于古代的查证。于是,那些深藏在黄土地农民白话里的古语古意,在我们面前一一生动起来。那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,我们看到了它们从古代深处一路走来的痕迹。我们听见了祖先真切的声音。我们第一次感觉到,古代竟离我们会这么近。
作家史铁生在《我的遥远的清平湾》中就曾说:“陕北话中有好些很文的字眼:‘喊’不说‘喊’,要说‘呐喊’;香菜,叫‘芫荽’。”我在陕北生活时,头一次遭遇到陕北话,就让我晕半天。庄里的老汉披一烂了领子的皮袄,大字不识一筐,对我说的话是:“我引你去寻个生处。”意思是“我带你去找个住的地方”。只一句话,冒出来“引”“寻”“生处”一堆“很文的字眼”,把我给震住了,寻思这老汉简直是关汉卿、王实甫杂剧里的人。
王克明对陕北方言里这种现象感觉尤深。他在书里就搜集了近1500条这样的陕北方言用词,每个词儿的说明都是篇趣味小文。他讲述现代,给出农民口中使用的例句;他讲述历史,给出古书里古人口中使用的例句。
比如“相跟”,陕北人现在还在用,很普遍,是“同行,一起走”的意思。老乡说“咱二人相跟上走城”(咱们俩一起进城去吧),民歌词说“荞面屹饦羊腥汤,死死活活相跟上”。其实这词儿元人就已经开始用了,元朝无名氏的杂剧《刘弘嫁婢》中就有“不与薄倖之人相跟”这样的句子。
再比如“科树”,农民口语中常用,指砍、锯、剪掉树枝。古代也用“科”作砍削枝条解,唐朝薛能的《寄终南隐者》中就有“扫坛花入梦,科竹露沾衣”的字句。
书中还搜集了大量陕北方言口语、俚语、民谚、唱词的例句。比如“看熬的那,一下就放倒睡了”(看他累得成什么了,躺下就着了),“割了些肉儿回来,就来了吃家”(才买了点儿肉回来,就来了吃主儿)。短短的几句话,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民俗图画。
书中对文献的引证,涉及了数百部古典书籍。在如烟似海的古籍中查找出一条用语在古代语言中的使用,似大海捞针,实非易事。其考证虽不能说全是定论,但从中却可以看出作者在国学研究方面具有的功底,更让人感觉到作者在学问上所付出的辛勤的功夫。
2007.04. 北京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